Libellés

dimanche 13 septembre 2015

歧視?或文化差異?

中午跟一個很照顧我的台灣朋友吃飯。她在我剛回巴黎唸博士的時候,無償提供我食宿近一個月,幫我搬家,還不時趁超市打折時送我很多日用品。
她先生在法國經濟金融相關行業工作,住的小鎮相當右派,大公子剛上小學就被同學嘲笑chintoque , 兒童間的笑鬧可小可大,但小孩本身個性不屬爽朗陽光,因此回家總是把氣出在媽媽身上。「都是你的錯!為什麼把我生的比較像亞洲人!害我被嘲笑!」還不時強調「我是法國人!」而且明明聽得懂中文,卻不願開口說。
媽媽開導無效,無語問蒼天....只能暗自垂淚。
小孩同儕怎麼會知道chintoque這種字彙?猜想是家長茶餘飯後碎嘴彈出的鄙夷。有意無意不重要,重要的是造成朋友母子因此事而發愁。不想讓兒子身心發展受到影響。
找導師談過,校長談過,沒人願意當一回事來處理。畢竟,牽涉到種族歧視,不是大家願意碰觸的議題。表面相安無事皆大歡喜。
整整兩年之後,才成功召集家長與小孩開了一次懇談會。有個小孩聽了我朋友描述的心路歷程之後,當場內牛滿面...可見小孩真的不懂chintoque的殺傷力。
後來我朋友的小孩彈鋼琴頗有天份,也成功折服同儕,贏得遲來的一視同仁。
今天朋友說她可能得出來當第二個家長自主的家長會長,因為必須監督學校的資源分配,兩個家長會共存才能互相平衡...這種沒油水的差事,沒人爭。沒人當,勢必得解散...
聽得我頭都痛了!
不過這也可讓其他家長對我朋友刮目相看,不然看她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學,還以為她是沒工作的外籍新娘來讓法國變得不法國的咧。
(我朋友學歷不低,在家有個人工作室,因此時間比較彈性,可自己接送小孩。)
對不熟悉的外來族群感到不安,似乎是人之常情。因為不懂,不了解,而產生疑問,或是害怕,都很正常。
但是,真的希望人人能多一點包容。
我記得曾在一位娶越南太太的朋友面前說了「他們越南ㄚ」(台語)。
朋友正色跟我說,要說「越南ㄝ」。
有時沒有惡意,但不小心用了略不尊重的字彙,也要留心。
就像chintoque, 不要以為是國際慣用語喔。(^_-)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