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後第一天上街買菜, 到處都是這個杏仁餡的圓澎酥皮派.
聖誕節跟元旦應該是法國糕餅麵包店最忙碌的時期吧? 吃完聖誕節的木柴蛋糕, 接著又要開始推出國王餅.
我本人不愛杏仁味的甜點, 杏仁酒勉強可以接受. 一般市售國王餅又都汪著一層油, 加熱之後更是如願地肥滿多汁(誤), 油脂四溢, 甜到深處無怨"油" . 所以今年我們只買了一人份. 剛剛吞下去之後覺得胃腸都瞬間潤亮光澤了起來 :D
***
主顯節 l'Epiphanie 吃 galette de roi 國王餅的典故, 大部分都相信是因為東方三王被星辰指引, 來到伯利恆耶穌誕生的馬槽. 並獻上黃金, 乳香與沒藥.
不過基督文明的發展結合了許多民間習俗, 慶祝主顯節 l'Epiphanie 的傳統, 一說來自遠古時期祭奠酒神Baccus (羅馬)與Dionysos (希臘) 的文化, 也象徵節氣與草木植物的更迭. 比如古羅馬時期會在12月17~24 慶祝Saturnale農神節.
所以路德教派, 克爾文教派跟少數天主教徒並不慶祝主顯節這個節日. 1664年時, Senlis的chanoine 議事司鐸就認為分享國王餅只是慶祝冬至solstice d'hiver 的儀式.
在羅馬時代, 冬至這一天, 奴隸享有與主人共桌吃飯的一日平等.
而15世紀時的法國, 就有吃國王餅的習慣. 而且會按照在座人數加一的數目來分配國王餅. 多出來的一塊是"part du Bon Dieu" 或 "part de la Vierge"上帝/聖母的份, 會送給路過的第一位貧窮的人.
而國王餅裡面放一個fève (原先是蠶豆, 現代變瓷偶) 的習俗是來自古羅馬時代的農神節. 在節慶當中會選出一個爐主(roi boit), 請他擔當農神節事務. 演變到14世紀, 吃到 fève 蠶豆的人要幫大家買單. 據說有時候吝嗇鬼會故意把豆子吃下去, 所以後來才換成了瓷偶.
fève 蠶豆剛好也是冬至solstice d'hiver 的象徵之一, 因為他是春天首批發芽的作物.
法國出現首批瓷器fève 據傳是出現在1875年, Saxe 瓷器重鎮.
至於主顯節到底是哪一天? 1960年之前都是在每年的1月6日. 但是分享國王餅是在5日的夜晚.
1962之後, 梵諦岡的教廷則決定主顯節是每年元旦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今年元旦剛好是周日, 所以主顯節就是1月8日.
不過, 很多人都會跟不同的朋友或同事慶祝好幾次, 哪一天都無所謂啦 :D
#epuphanie #galettederoi #主顯節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