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llés

mardi 14 février 2017

那些巴黎永恆的戀人們



那些巴黎永恆的戀人們
作者/謝珮琪: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目前旅居巴黎,經營粉絲專頁: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情人節Saint Valentin的典故雖然來自於宗教傳說,卻不屬於宗教節日,而屬於全世界的戀人們。法國有一個小鎮名為Saint Valentin,搭上情人節的便車,在情人節的時刻為戀人們頒發戀愛證書,小鎮教堂還舉辦愛情彌撒,保佑愛情恆久遠。而浪漫之都巴黎則一年到頭都是戀人朝聖的首選,只要攜手與摯愛一同呼吸巴黎的清晨與夜晚,每一天都可以是情人節了。

那麼,巴黎的戀人們呢 ? 是否更充滿了愛情之喜悅?讓我們從幾段可歌可泣可詩可書的戀曲來感受浪漫之都的永恆愛戀吧:


一、阿伯拉與哀綠綺思 Pierre Abélard & Héloïse d'Argenteuil (最古老不朽)

Abelard阿伯拉是12世紀巴黎知名的神學家與哲學家。36歲時在聖母院教授神學,並被議事司鐸 Fulbert 聘請擔任他姪女Heloise哀綠綺思的家庭教師。哀綠綺思正值花樣年華17歲,阿伯拉立即為她的美貌與才智傾倒,哀綠綺思也心折於阿伯拉的成熟與學識,兩人不顧一切世俗教條禁令,選擇烈愛灼身。議事司鐸 Fulbert 知情後,暴怒異常,宣稱阿伯拉背叛了教廷,除了剝奪他的教職,還聘了兩名打手將他閹割。

哀綠綺思後來進入修道院懺悔,也成了出名的哲學家。被羞辱的阿伯拉則逃到 Troyes 附近成立了小禮拜堂,成為修士,亦寄情於哲學。兩人的愛情昇華為魚雁往返的精神層次,藉由文字抒發彼此之間始終澎拜的情感,那份洶湧而絕望的渴望,不僅超越年紀,更跨越時空,令世世代代的讀者心醉唏噓。

哀綠綺思於1162年去世時,世人將她與20年前已去世的阿伯拉合葬於同一口棺木。傳說中,在棺木被打開時,阿伯拉雙臂張開,彷彿一直在等待重新擁抱哀綠綺思。但是17世紀時,一位修道院長認為不合體統,將他們分放在兩口棺木之中。1792 又被送到Nogent-sur-Seine 教堂合葬在一起,基於宗教禮儀,兩人之間仍然隔著一塊鉛板。直到1817年,巴黎市政府才將兩人移葬於巴黎的拉雪司神父墓園(Le 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兩人終於可以長眠並永遠保護戀情受長輩或世俗阻撓的人... 而他們在西堤島 11 quai de fleurs 短暫住過的房子,於1849年重建,讓世人緬懷這對不朽的戀人。










二、雨果與茱麗葉Victor Hugo & Juliette Drouet (情書史上最多)

茱麗葉在世時,每天寫情書給雨果,將近五十年從未間斷,總共近兩萬兩千封。多情的雨果一生當中有不少情人,只有茱麗葉陪伴他直到去世。纏綿半世紀的情愛,兩人卻從未結褵;因為雨果另有家室。

1833年,時年31歲的雨果結識了27歲的朱麗葉,後者在雨果寫的戲劇作品當中扮演一個小角色,演技卻深得雨果讚賞。當時雨果深愛的青梅竹馬結髮妻不戀床笫之歡,無法回應丈夫的熱情,鬱鬱寡歡的雨果與女演員茱麗葉一拍即合。雨果將茱麗葉安插到法蘭西劇院,唯一接演的劇作就是扮演雨果的情人。雨果與家人住在佛日廣場舊王宮(Place des Vosges),茱麗葉也住在附近的瑪黑區,但是依照雨果的堅持,他與茱麗葉的「婚外戀」生活相當拘謹節儉,希望以經濟上的簡單貧乏來襯托感情思想上的富足。

豔冠群芳的茱麗葉為了雨果洗盡鉛華,專心致志只當雨果的情人,日日夜夜在期盼與失望的領域中徘徊。她曾委託雕塑家羅丹(Rodin)製作一尊雨果的雕像,讓她能在雨果缺席的夜晚睹物思人。但這項任務不能讓雨果知情,因為雨果不希望老態龍鍾的樣子流傳後世。對於羅丹這位習於用自己雙手觸摸模特兒骨骼與肌肉才能完美雕塑的大師而言,無疑是相當艱鉅的任務。所以羅丹只能趁雨果來拜訪茱麗葉時,躲在一旁的房間當中觀察雨果的線條。只是茱麗葉早雨果兩年辭世,葬於巴黎東郊Saint-Mandé墓園,雕塑任務終究未能完結。



(圖片取自網路)


三、羅丹與卡蜜兒 Auguste Rodin & Camille Claudel (最痛苦瘋狂)

相差24歲的羅丹與卡蜜兒,亦師亦友,既是戀人又似敵人,複雜又對立的深刻關係,是敏感纖細的卡蜜兒生命中注定無法承受之輕。深具藝術天分的卡蜜兒19歲時結識羅丹,後者已是成名的藝術家。卡蜜兒的出現,激發了羅丹更強大的創作能量,原本保守嚴肅的風格也充滿了肉體與靈魂的情慾張力。羅丹更盛讚卡蜜兒的才能,曾說「Je lui ai montré où trouver de l'or, mais l'or qu'elle trouve est bien à elle」(我指點她何處可以找到金子,而她找到的金子就在她自己身上)。

兩人原本可以攜手笑傲雕塑界,卻仍走上分手一途;有人說是因為羅丹擔心被卡蜜兒超越,但羅丹回到舊情人身邊,對卡蜜兒來說是更殘酷的事實。獨自在沙文主義取勝的藝術圈闖蕩,嘔心瀝血的作品飽受無稽指責,卡蜜兒終於走上瘋狂一途。黯然獨居三十年後默默離世。羅丹特地在他的美術館當中闢了專室,展覽卡蜜兒的作品。對於卡蜜兒如此才氣縱橫的傲骨藝術家,就連去世後也活在令她心碎的男人的陰影之下,是浪漫? 還是無奈?




(圖片取自網路)

四、沙特與西蒙波娃Jean Paul Sartre et Simone de Beauvoir (存在感最強)

相戀近半世紀的傳奇人物,從未結縭,但兩人形而上的愛情模式至今仍令許多人嚮往。於索邦大學相識之際,她21歲,他23歲,才氣洋溢的兩人在感情與學識上相輔相成,攜手譜出一段充滿個人特色,卻也與世人不同調的感性知性戀曲。

女性主義遇上存在主義,兩人同意兩性關係不應受到社會形式的束縛,兩人都只要感到相愛與被愛,並生活在一起,這就是婚姻的本質,不需要任何世俗的手續。兩人私下簽署了「愛情宣言」,兩年更新一次,並保留與其他人交往的權利。因為「與其他人交往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對於衛道人士,沙特與西蒙波娃的關係無疑「淫亂」;雖然兩人之間不乏吃醋的情緒,但兩人認為他們的愛情是一種更深層而排外的感情,又給予雙方最大的自由。。將兩人生命緊緊相繫的,不只是外人霧裡看花的情慾感情,更多的是兩人之間巨大的默契與了解,還有共同的理念與方向。

西蒙波娃在沙特去世後六年也撒手人寰,她曾說「Sa mort nous sépare, ma mort ne nous réunit pas. C’est ainsi, il est déjà beau que nos vies aient pu si longtemps s’accorder…他的死將我們分開,我的死不會讓我們重聚。就這樣,我們的生命曾經契合如此漫長時光,已經非常美好。」兩人被合葬於巴黎蒙帕拿斯墓園,但是西蒙波娃下葬時手上戴的是美國情人Nelson Algren艾格林送給她的定情戒指。著實令世人捉摸不透的l'amour nécessaire 「必要愛情」模式。



(圖片取自網路)

(此篇發表於天下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0897&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